掃描分享
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中國金融案例中心? ?編譯:齊稚平、謝彬彬】
作為估值高達5000億美元的私營人工智能初創企業,OpenAI的年度現金消耗規模已達數十億美元,且其2025年預期營收僅為130億美元,但該公司正通過一系列積極的交易活動,對全球人工智能市場及相關資本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在OpenAI相關交易動態的推動下,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與標普500指數于2025年9月攀升至歷史新高。例如,在英偉達宣布擬向OpenAI投資至多1000億美元的消息公布后,兩大指數隨即出現顯著上漲,體現了OpenAI交易活動對資本市場的拉動作用。
關鍵交易與合作網絡
與甲骨文(Oracle)的合作:2025年7月,雙方達成規模達3000億美元的合作交易,該交易隸屬于"星門計劃"( 一項總規模達5000億美元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軟銀亦參與該項目出資。此外,甲骨文額外斥資約400億美元采購英偉達芯片,為OpenAI "星門" 數據中心提供核心算力支撐。
與英偉達(Nvidia)的合作:除上述1000億美元投資外,英偉達此前已通過參與66億美元融資,正式獲得OpenAI股權。英偉達的此項投資將在未來數年分期支付,主要用于支持OpenAI建設以英偉達GPU為核心的數據中心。與此同時,CoreWeave公布已收到一份來自英偉達、價值不低于63億美元的訂單。
與CoreWeave的合作:CoreWeave宣布將向OpenAI提供高達224億美元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支持,該規模較2025年3月初步宣布的119億美元有顯著提升。此外,在CoreWeave于2025年3月首次公開募股(IPO)前,OpenAI已購入其價值3.5億美元的股份。
與博通(Broadcom)的合作:2025年9月上旬,博通對外宣布新增一位價值100億美元的大客戶,市場分析普遍推測該客戶即為OpenAI。
圖:2025年OpenAI 基礎設施相關交易情況
可見,OpenAI已構建起一套關聯性日益增強的基礎設施合作伙伴網絡,合作主體覆蓋芯片制造企業、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等人工智能產業鏈關鍵環節。從交易規模來看,合作金額普遍處于數十億美元至數千億美元區間,體現出大規模、高投入的顯著特點。
各方觀點與爭議焦點
1.OpenAI 管理層立場
OpenAI管理層認為,規模擴張是驅動技術創新及實現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突破性進展的關鍵要素,當前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熱潮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層面進行大膽投資。
公司首席財務官(CFO)薩拉.弗萊爾以互聯網發展初期的產業規律為例,闡釋了人工智能產業早期階段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強調基礎設施是技術落地與產業規模化的基礎支撐。
公司首席執行官(CEO)山姆.奧特曼則明確表示,愿意維持公司階段性虧損運營,將業務增長與戰略投資置于優先位置。2025年9月,他對 "基礎設施支出過度" 的質疑作出回應,指出:"此類投入是實現人工智能技術商業化與規模化應用的必要前提。與以往技術革命或互聯網早期發展階段不同,人工智能技術對基礎設施的需求規模遠超以往,當前的投入僅為整體需求的冰山一角。" 同時,他強調OpenAI正聚焦于 "百年一遇的產業機遇,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戰略雄心"。
2.分析師與投資者的擔憂
一是對巨額支出可持續性的質疑:部分市場分析師指出,OpenAI與英偉達之間的交易模式,與2000年代初助推互聯網泡沫破裂的供應商融資模式存在相似性。以Bespoke投資集團為代表的機構觀點認為,若英偉達需通過持續的資金支持以轉化為自身收入、維持業績增長,整個人工智能產業生態系統的運營邏輯可能面臨難以持續的風險。
二是對盈利前景存疑:One Point BFG Wealth Partners首席投資官彼得.布克瓦表示,OpenA及其同行業企業需要創造巨額的營收與利潤,才能覆蓋現有合作協議項下的義務,并為投資者提供合理回報;若無法實現這一目標,當前大規模的 "產業實驗" 恐將面臨重大損失。此外,他指出當前人工智能領域的交易規模已遠超1990年代后期相關行業的交易水平,潛在風險相應更高。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點擊下方鏈接保存課件。
點擊下載金融科技大講堂課件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