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分享
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小貸公司融資難是不爭的事實。以深圳為例,84家小額信貸機構注冊資本130.2億元,從銀行貸款只有不到8億元,平均每家小貸公司銀行貸款不足1000萬元,僅僅占注冊資本的6%,離50%的紅線相差甚遠。阿里小貸的資產支持證券作為小貸公司資產證券化的成功嘗試,其開創性不言而喻。資產證券化在小貸公司中可行么?
出讓收益后,小貸公司還能盈利嗎
對阿里小貸而言,計算管理費、托管費、擔保費2.53%,資產證券化出讓收益達到19.73%(優先級收益6.2%,次優先級收益11%)。以同樣的出讓比例計算,小貸公司的貸款利率基本是25%到30%,減去出讓收益,保守估計剩余收益5%-10%左右。面對資產證券化帶來的收益率“大出血”,小貸公司是否愿意這樣做?即使資金缺口大,也愿意“高價”融來資金?
小貸公司夠格嗎?
根據證監會《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的規定》,小貸公司需要“具有持續的經營能力,無重大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內部控制制度健全;最近3年為發生重大違約、虛假信息披露或者其他重大違法違規行為”。表面看來,該“規定”并未明確限制資產證券化的門檻。但是要想進行資產證券化,小貸公司需要接受財務和經營數據的審查,是不是小貸公司都能有健全的財務制度,能夠接受監督?
另外,阿里小貸證券化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數據”,包括交易數據、物流數據等,東證資管可以利用數據接口隨時查看小額貸款的發放信息、還款信息等等。相比之下,資產管理人能時時了解貸款人的經營狀況嗎?由此導致基礎資產的風險可控性強嗎?或者其他小貸公司有沒有有效的風險可控措施?
小貸機構要想進行資產證券化,疑問重重,障礙重重,其可行性值得商榷。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點擊下方鏈接保存課件。
點擊下載金融科技大講堂課件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