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分享
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證券化過程是什么樣的?
資產證券化,是指將有可預期收入的資產(例如住房抵押貸款、信用貸款等)匯集到資金池中,出售給投資人,以獲得融資。
東證資管作為計劃管理人,按照優先級、次優先級、次級資產支持債券75%、15%、10%的比例合并運作,設立專項18億元的注冊資本支撐了1000億元的累計貸款規模,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小貸急需融資途徑,資產證券化成為其良好的選擇。去年7月,阿里小貸面向合格機構投資者,嘗鮮資產證券化產品,發布“東證資管-阿里巴巴1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并在深交所上市交易,創造了券商類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先河。阿里小貸是如何走上資產證券化的道路,又是如何進行資產證券化的,其他小貸公司可否復制這條路,將進行探討。
一、阿里小貸如何走上資產證券化之路
阿里小貸的誕生
小微企業通常規模小、生命周期短、實體資產少,加之財務制度不健全等特點,在傳統銀行融資體系中,小微企業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很難通過銀行嚴格的信貸審核。而阿里巴巴電商平臺上大多數是小微企業,融資難制約小微企業和阿里巴巴的發展。為此,阿里巴巴想利用已積累的大而全的網上交易數據,為其平臺上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放貸款,并實行批量化管理。2010年3月到2013年8月,致力于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批量化融資服務的阿里小貸分別在浙江、重慶成立(浙江一家,重慶兩家)。
阿里小貸的資金困境
由于小貸公司不能吸收公眾存款,資金來源問題是制約阿里小貸發展的瓶頸。阿里小貸位于重慶、浙江等地的三家公司注冊資本金總額為18億,根據監管部門融資杠桿率不超過資本凈額50%的限制,阿里小貸最高能夠從銀行獲得的直接債務融資為9(18*50%)億元,即阿里小貸的放貸余額最高為27(18+9)億元。這27億元需要支撐一百多億元的貸款余額,顯然差距太大,杯水車薪(截止2014年3月,阿里小貸的貸款余額120億元,說明阿里小貸需要資金,并已通過其他渠道融資)。巨大的貸款需求限制了阿里小貸的發展。因此,阿里小貸不得不積極尋找其它可靠的融資渠道,用以解決貸款資金不足的問題。
私募融資規模小
早在2012年,阿里小貸為解決資金困境,嘗試與銀行、信托、基金及保險公司等開展合作,通過資產轉讓(包括收益權轉讓、債權轉讓)的方式獲得外部融資。阿里小貸發現,在合作過程中,通過私募的方式,資金方相對比較單一,每次融資規模也較小。為了解決融資困境,拓寬融資渠道,阿里小貸走上了資產證券化的道路。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點擊下方鏈接保存課件。
點擊下載金融科技大講堂課件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