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分享
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和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系統性的,與宏觀經濟高度相關的人身險行業面臨沖擊的情況也在所難免。本文指出,此次疫情將為作為保險鏈條重要組成部分的再保險提供廣闊的施展空間,再保險將成為壽險行業加速科技轉型的催化劑,為壽險行業加速變革帶來新動能、新機遇。
文/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研究員官兵,中國人壽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業務管理部主管李非
2008年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黑天鵝》一書中,將不可預測但又有重大影響的偶然事件定義為黑天鵝事件;塔勒布認為每當黑天鵝的來臨,往往在風險中蘊含著重大機遇,這也是他本人成功的秘訣。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正是一次名副其實的黑天鵝事件。年初以來,疫情給全球和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系統性的,與宏觀經濟高度相關的人身險行業面臨沖擊的情況也在所難免。同時,風險與機遇相伴相生,此次疫情將為作為保險鏈條重要組成部分的再保險提供廣闊的施展空間,再保險將成為壽險行業加速科技轉型的催化劑,為壽險行業加速變革帶來新動能、新機遇。
全球性新冠疫情暴發造成的主要影響
截至目前,新冠疫情已成為全球近50年來僅次于HIN1流感死亡人數第二嚴重的傳染病,對經濟金融運行和全球治理帶來嚴重而深遠影響。3月初開始,新冠疫情疊加石油談判破裂引發了第一輪全球金融海嘯,資本市場出現恐慌性下跌。根據一些醫療專家判斷,全球不排除出現第二波新冠疫情暴發的可能性。可見,主要經濟體全面復蘇的不確定性變得非常大。據摩根士丹利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為-0.6%,比2008年的-0.5%更低,可能要到兩年后才能實現復蘇。
有預測認為,此次新冠疫情的影響將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其中,人壽和健康保險受到的影響總體要大于財產責任險行業。對壽險業資產端的影響遠大于負債端。從歐洲、北美保險機構2020年一季報情況看,疫情已對利潤與營收造成了有史以來最為劇烈的負面影響,一季度幾乎沒有盈利的機構。對北美的影響將在第二季度延續且更糟。據勞合社預測,新冠疫情造成的所有損失加總可達上千億美元。在負債端方面,美國因新冠死亡率攀升引發的賠付將大幅增加,我國壽險因新冠疫情導致的賠付總體較小。同時,受壽險業傳統線下銷售渠道受阻及消費者購買力受損等因素影響,保費收入增速可能放緩,流動性風險加劇。
人壽和健康保險行業資產端所受影響甚為巨大。主要體現在投資損失導致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具體包括兩方面:一是債券投資。截至2019年末,全球保險業持有20萬億美元金融資產,人身險持有其中的80%;在這些金融資產中,50%以上投資于政府債券。受美國超級量化寬松政策影響,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從2019年12月31日的1.92%降至2020年3月最低的0.4%。二是股票投資。股票市場市值可能下跌11萬億美元以上(截至2020年3月中旬)。目前,在歐洲償付能力二代下,歐洲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Ⅱ比率將對金融市場的動蕩以及債券收益率和信用息差的變動特別敏感,歐洲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將受到較大影響。預計2020年全球保險業破產率將達2.2%。
新挑戰:傳統保險行業數字化轉型不足
第一,線下渠道受阻之殤。本次疫情導致以線下代理人為主體的壽險銷售渠道完全失去了作用。截至2020年2月底,全國人身險累計保費收入9541.34億元,同比增長1.23%,2月單月新單保費收入754.27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0.39%。其中,前十大中資人身險公司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6857億元,平均增速僅為2.4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18.7%的增速大幅下降。國內壽險公司代理人渠道保費收入降幅達26.49%。從公布個險渠道數據的上市險企看,中國平安2020年一季度的人壽和健康保險保費收入中,個人新單和續期同比分別下降20%和7%。
近年來,我國壽險行業的代理人數量大幅增長,代理人渠道占有總保費收入的50%以上。尤其是高價值保障型產品的形態相對復雜,銷售難度相對較高,主要依仗個險銷售團隊拓展。而且,一般每年一季度尤其是春節期間一直是人身險最重要的展業季,正常情況下保費收入可以占到全年保費收入的40%。本次疫情發生與開門紅的時間段高度重疊,疫情期間的“隔離”導致代理人線下活動范圍受限,展業難度大,幾乎完全失去客戶流量,基本錯失了一年中最重要的展業良機。另外,受疫情影響,壽險公司面對面的晨會、督導、教育培訓轉向線上,人員管理難度加大,管理效果弱化,使得展業隊伍素質難以提升,代理人脫落率提高。
第二,數智化轉型滯后之痛。本次疫情的影響表面上是壽險公司線下客戶接觸渠道受阻,實則是對壽險公司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全面大考和壓力測試,凸顯了我國壽險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滯后問題。主要體現為四個方面:一是缺乏高效的數字化營銷體系設計。我國保險行業互聯網渠道發展不足,過分依賴第三方互聯網平臺。據中國保險業協會發布的《2019年度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運行情況分析報告》統計,在2019年互聯網人身保險的網銷規模保費收入中,第三方平臺占有87.2%的份額;自營平臺份額僅占12.8%。二是渠道間配合不暢。即便成功開拓了線上營銷渠道,大量保險企業全渠道鏈路無法打通,無法有效分配線下資源以賦能線上渠道。三是大數據挖掘不夠。即使擁有大量客戶數據,也無法實現精準營銷。四是認為建立了互聯網渠道就是數字化轉型,而忽略了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戰略、組織、流程、技術和文化的全面迭代過程。
從全球看,壽險行業的數智化轉型普遍較為落后。例如,凱捷咨詢公司(Capgemini)和歐洲金融市場協會(Efma)合寫的2019年度全球保險報告指出,不到1/4的商業客戶和不到15%的個人保單持有人認為他們能夠全面防范新出現的風險。壽險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不僅落后于銀行,而且落后于財產險行業。
在凱捷咨詢公司和歐洲金融市場協會合寫的2018年度全球保險報告中進一步發現,與壽險公司相比,財產險和醫療險公司在獲取實時數據方面相對更活躍。在實施完整的前后端系統方面,醫療保險公司占比12.5%,而財產保險公司更甚一籌,占比18.3%。該報告還指出,保險業的平均客戶體驗排名第三,落后于零售業(消費產品)和銀行業,分組看,Y世代(Gen Y)客戶群體(指18~34歲人群,代表未來保險消費主力人群)對保險公司的積極體驗(26%)比銀行業(33%)更低。
可以預見,本次新冠疫情在倒逼消費者線上消費復雜人身險認知度的同時,也將成為整個保險行業的加速器,倒逼保險公司加速保險科技應用速度,保險科技應用將從售中、售后走向售前和銷售成交環節,即為代理人提供獲客、培訓、展業的科技新引擎,為客戶提供貫穿全業務流程的智能保險服務。
新動能:再保險在服務保險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實踐
本次疫情期間,我國再保險行業一方面向湖北武漢捐款捐物,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分散系統性風險的核心功能,建立理賠綠色通道和快速賠付機制,對直保公司的索賠申請第一時間給予處理,第一時間聯合直保公司開發新冠疫情保險產品、擴展新冠保險責任、提供再保承保能力支持,為我國人身險行業服務打贏新冠疫情阻擊戰做出了重要貢獻。
事實上,近年來,伴隨我國保險市場快速發展,對再保險的全方位需求不斷增長,再保險公司和直保公司的關系已從單純的分保關系轉變為全方位合作關系。尤其是頭部再保險公司通過數據、技術和服務組合拳,已演變成為直保公司的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角色,成為直保公司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量。
在渠道層面,近年來,再保險公司通過技術和數據服務方式,與大型互聯網平臺或者銀行等線下渠道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為直保公司拓寬了營銷渠道。面對疫情導致的當前代理人“增員提質”受阻的局面,再保險公司進一步加速轉型,不斷深化內涵,創新培訓形式,推出線上化培訓課堂,為直保公司和代理人提高展業機會,豐富線上獲客場景和獲客量,實現線上化賦能,有效助力了直保公司渠道從人海戰術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
在營銷層面,再保公司憑借雄厚的數據資產已經成為數據技術供應商,尤其是壽險再保險業務方面,憑借數據顆粒度較細,加之其中立屬性,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客戶公司實現數據的場景化賦能,使原來無法實現的計算、分析和模擬成為可能,推動行業內基礎數據共享、規范化行業數據標準、沉睡數據的整理和清洗,從而讓客戶畫像更加全面立體,編織起一個龐大的多維度分析體系,精準定位客戶群,按需提供保險產品和相應的健康手段,實現供給端智能推送服務。
在承保方面,國內壽險再保險公司依靠自身強大的承保能力和強有力的數據支撐,開放數據開發、數據清洗系統,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技術成功清洗重疾理賠案件,覆蓋絕大部分重疾和輕中癥,奠定行業分病種數據基礎,彰顯行業領先的技術實力。同時,開發新的癌癥保險產品,在中高端醫療、稅收優惠型健康險等領域積極推進并取得有效進展。通過行業經驗與大數據的方式,打造有平臺甄別度的互聯網爆款產品。
在服務方面,國內壽險再保險行業為直保公司提供承保理賠、臨分、培訓研討等方面的支持,全面提升直保公司技術水平。長期致力于積極探索健康保險與健康服務產業融合,打造線上健康管理平臺,實現健康管理服務、直保公司和客戶有效整合對接。通過健康服務的保險產品化探索,創新打造我國“產品+特藥”市場,建立起健康險與新診療、新藥品、新器械服務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突破行業傳統邊界,形成帶病數據研究、保險產品開發、帶病人群觸達、醫療及健康服務、經驗分析等一體化流程,為管理式醫療保險和健康服務做出了有益探索。
在風控方面,壽險再保險公司成功研發了智能核保引擎,通過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平臺化、“一對多”的服務模式創新,直接融入直保公司的核心業務流程,實現以增值服務促進再保業務的策略創新,其在線人機交互式投保告知以及快速獲取自動核保結論,可以明顯豐富核保判斷依據,提高承保速度和質量。
新機遇:再保險將攜手直保公司打開后疫情時代新的增長空間
這次新冠疫情,將有效提升我國人民群眾健康保險意識,為我國保險和再保險行業科技端轉型升級、銷售端顛覆和產業端新機遇都提供了廣闊空間。同時,再保險行業作為國家和行業、產業鏈上下游和內外部之間數據聯通的中樞節點,作為新冠疫情這類系統性風險的集合、分散的有效杠桿,也將積極助力我國保險行業技術轉型升級、銷售新場景和大健康戰略升級,在“健康中國”建設、推動新醫改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再保險可以在協助國家主管部門加強傳染病數據平臺和醫療信息服務系統建設發揮更多作用。比如協助衛生主管部門和社保部門,代表行業協同政府部門共同制定全國統一醫療健康大數據標準,協助構建大數據平臺,促進醫療衛生體系、社保體系、保險公司等主體之間的資源共享等。
二是再保險可以通過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助力國家防控重大傳染病方面發揮更多作用。比如通過風險分析建立重大傳染病巨災模型,推動我國開展此類災害的政策性保險試點。學習成熟保險市場經驗,建立我國保險行業損失保證保險,打造我國重大傳染病行業共同體,以及探索傳染病巨災債券的設計和發行等。另外,作為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將國家再保險公司納入國家公共衛生體系框架,納入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框架,更好發揮國家再保險公司在系統性風險保障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專業技術能力。
三是再保險可在助力行業數字化轉型、實現行業更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更多作用。在渠道建設方面,再保險公司將加強服務能力建設,不斷深化內涵,創新培訓形式,推出線上化培訓課堂,為直保公司和代理人提高展業機會,豐富線上獲客場景和獲客量,實現線上化賦能,推進線上服務建設,實現平臺建設,助力行業轉型。在產品開發方面,再保險公司憑借其和互聯網平臺合作的成功經驗,將積極幫助客戶公司推動產品線上化,實現線上產品升級、完成產品開發,有效解決多年無法突破的長期保障型產品網上銷售等難題。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再保險公司將利用自身技術和資本優勢,鏈接更多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產業鏈資源,在遠程醫療、人工智能、醫療大數據技術等方面,不斷助力提升我國保險行業整體線上化率,提升行業綜合服務能力和競爭力。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本文刊發于《清華金融評論》2020年6月刊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點擊下方鏈接保存課件。
點擊下載金融科技大講堂課件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