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分享
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近年來,中國互聯網金融火爆異常。以大家耳熟能詳的余額寶為例,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余額寶的規模已經達到了5789億元;再以P2P(個人對個人借貸)為例,截止到2014年12月,全國P2P平臺數量已經達到1575家(環比增長2%),月成交量突破了370億元(環比增長18%),貸款余額達1036億元,月投資人數和月借款人數分別突破了88萬和17.85萬。
在享受金融創新帶來的"紅利"的同時,有很多問題也值得我們思索:比如,為什么互聯網金融其它國家反應平平,偏偏在中國市場掀起了巨浪?
經典經濟學理論認為:任何市場的問題本質上都是"供需關系"的問題,因此,要理解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火爆,我們可以嘗試從市場資金需求和供給兩方面進行分析。
從資金需求的角度來說,我國市場一直存在較為嚴重的"融資饑渴"。這其中有兩方面重要原因:首先,相對于發達國家較為完善的資本市場,中國現行的金融體系并不非常完善,很多資金需求無法從傳統的金融機構得到滿足;其次,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金融市場存在較為嚴格監管,從而使得雖然市場存在未被滿足的融資需求,但無法找到適合的金融創新手段。互聯網金融的誕生恰好迎合了這部分資金需求,再加上監管層一直對互聯網金融持觀望態度,并未對其實施嚴格的監管措施,因此互聯網金融成為了資金需求方的"突破口"--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市場對互聯網金融的需求也就容易理解了。
另一方面,我國金融市場的資金供給也很充分。首先,我國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居民儲蓄率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呈現上漲態勢(這里的儲蓄指的是廣義的儲蓄,即收入與消費的差額,各種投資也被視為儲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兩位學者在發表在AEJ上的Why Are Saving Rates of Urban Households in China Rising一文中就對中國城市居民儲蓄率的時間趨勢做了很精確的測量,其結果證實了中國居民儲蓄率的確存在上漲的時間趨勢(圖1)。
基于此,兩位學者進一步探討了中國居民儲蓄率上漲趨勢背后的原因,他們認為這與這一段時期中國的市場化經濟改革密不可分,種種市場化改革措施使得人們不得不儲蓄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這也被形象地稱之為"預防性儲蓄動機"。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中國此段時間進行了"醫改"。居民不得不提高儲蓄率以應對未來可能的醫療花銷。兩位學者在文章中考察了有年邁老人或有"健康風險"(家庭用于醫療的消費高于其總消費的20%)的家庭,并發現他們的儲蓄率顯著高于同等條件下的其他家庭。
其次,中國教育資源的不均分配使得在教育方面的競爭加劇,這使得學齡前兒童的家長不得不提高儲蓄率用于準備"教育基金"。在兩位學者的研究中,他發現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有5-9歲兒童的家庭的儲蓄率顯著高于有成年孩子的家庭。
最后,90年代中期國企改革的加深也對儲蓄率的上升有重要影響。在改革中,一大波原本收入穩定的人群面臨著丟掉"鐵飯碗"的沖擊,未來收入的高度不確定性迫使他們現在提高儲蓄率。在兩位學者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家庭中國企員工的數目確實與家庭儲蓄率是有一定關系的。
其實,中國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的現象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對此,概括性的觀點就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大環境不確定性的上升以及國內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綜合導致了"預防性儲蓄"的增長。
除了上述簡單直觀的解釋之外,學者們還從其它非市場改革視角探討了這個問題,比如,人口結構因素。我們經常說"禮重婚姻"、"后繼有人",中國人自古看重家庭關系的建立與延續,渴望早日成家立業、安身立命,而這種傳統心理對居民儲蓄行為的影響也已經通過嚴謹的學術方法得到了一些證實,魏尚進教授就曾在The Competitive Saving Motive: Evidence from Rising Sex Ratios and Saving Rates in China一文中,探討了中國性別錯配比率與中國儲蓄率之間的關系,并證實了在男女比例越不協調的省份,居民儲蓄率越高。
具體說來,魏尚進教授認為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中國性別錯配比率不斷上升,并且在不同的省份,這種錯配比率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在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的省份,有男孩家庭的家長為了提高自己兒子在婚戀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得不大量儲蓄用來提高教育或者買房買車以及舉辦婚禮等,因為相比小件高檔物品的消費,這種大件物品的購買更能得到女性的認可和青睞,這直接導致有男孩的家庭儲蓄率上升。而受益于中國社會女性地位的不斷提升,對于有女孩的家庭來說,尤其是城市家庭來說,他們并不僅僅滿足于從男方那占便宜,為了提高女兒日后的話語權,他們也會提高儲蓄,這最終導致了中國社會整體儲蓄率的提升。在魏尚進教授的研究中,他認為性別錯配比率可以解釋國內60%的儲蓄率上升。
上述研究從市場經濟改革及人口結構方面說明了為什么中國人這么熱愛"存錢"。國民存錢的結果則成為了支撐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不可或缺的"血液":被儲蓄的資金迫切尋找一個可以保值增值的出口,而受困于中國不完善的金融市場服務,中國居民其實并沒有太多可以選擇的投資渠道,傳統的銀行、券商、信托公司本質上都是為高凈值的人群服務的,高風險的股票市場也讓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望而卻步。此時,中國社會金字塔中端和下端的人們急需要一種快捷簡便的投資方式以使他們的龐大儲蓄不要在通脹面前大幅度縮水,而得益于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產品"高收益低門檻"的特征正好契合了廣大普通中國居民的投資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也對未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提出一些思考:雖然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資金供給看似充足,但這部分資金極有可能是居民未來生活的依賴,因此風險承受能力并不強。而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風險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監管,因此如何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已成為事關"民生"的大事。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點擊下方鏈接保存課件。
點擊下載金融科技大講堂課件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