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分享
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P2P借貸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為中小企業或個人解決融資困難,2005年起源于英國,2007年進入中國后發展迅速。根據網貸天眼的數據,截止到2014年7月底我國P2P網貸平臺有1286家,7月份所有平臺交易總額更是達到205.46億元,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與此同時P2P平臺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導致平臺倒閉,更有甚者觸犯了法律出現平臺跑路等現象。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4年7月底倒閉的P2P平臺約140余家,下圖是近十個月P2P平臺倒閉數目的統計(按月)。
據統計,初期P2P平臺倒閉的主要問題是跑路和詐騙,2013年后逐漸轉變成由于資金鏈斷裂造成的提現困難,最近騙子平臺又卷土重來。總結這些"問題平臺"的主要表現為:平臺提現困難、平臺顯示暫停運營、平臺直接宣布倒閉、平臺管理者跑路或直接被警方立案調查等。造成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經營不善和惡意詐騙。
原因一:經營不善,無奈之舉
P2P模式作為一種區別于傳統借貸的理財模式,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進入成熟發展期,監管比較完善。進入中國后,國人通過接觸、了解,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這種模式,P2P平臺現已進入了爆發期。雖然很多人逐步接受P2P這種模式,但是在國內從業人員、業務模式等方面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導致一些P2P網貸平臺經營不善,被迫關門,投資者受到巨大損失。經營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從業人員專業不過關
目前P2P平臺的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這是導致網貸平臺經營不善的主要原因。很多人認為P2P是零門檻,投資公司、科技公司、甚至是完全沒有接觸過金融或互聯網技術的外行人都想涉足。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很多P2P平臺運營不規范,平臺不能健康發展。
從業人員不專業導致的后果包括P2P網站頻繁被網絡黑客攻擊、敲詐。P2P平臺上存儲大量客戶信息和資金,被黑客所關注。平臺自身技術人員專業水平不過關,管理存在漏洞,平臺系統不安全,很多平臺甚至沒有能力建設IT系統只能花錢購買一個模板,使得黑客可以輕易攻破平臺防御系統從而盜取信息、錢財。許多家P2P平臺都表示曾遭到黑客攻擊,一些平臺甚至因此關門。
另外,有些平臺采用親戚間共同經營P2P平臺的模式,這種"家族式"的P2P平臺也是一部分平臺失敗的原因。例如網貸平臺"非誠勿貸"在2013年6月出現逾期提現的問題,合計被套金額達到750多萬。平臺的財務、客服等工作全部是由負責人蔡富業的親戚負責。由于經營者缺乏管理經驗,"非誠勿貸"的賬目非常混亂,甚至沒有電腦記賬記錄。在偶然的運營危機中部分投資人抽離資金,造成平臺資金鏈突然斷裂,其他投資者提現困難,平臺負責人雖然承諾歸還欠款但還清之日遙遙無期。
2.平臺運營赤字
雖然國內許多P2P平臺近兩年受到很多國內外風投的青睞,但目前許多網貸公司還沒有開始實現盈利,只有極少數平臺能夠收支平衡。
(1)盈利模式
P2P借貸平臺主要是通過向借款人收取手續費來盈利,例如"拍拍貸"的手續費是借款金額的2%-4%,另外還有充值費、取現費、債權轉讓費等。但目前P2P行業缺少規章制度,平臺之間的無序競爭導致其難以獲利。P2P平臺主要靠手續費盈利,但一些平臺為了吸引客戶,主動降低手續費,造成平臺之間惡性競爭、其他平臺難以生存。
(2)審核機制
通過手續費獲得的收入通常不足以支撐P2P平臺日常巨大的開銷,除了網站日常的運營費用,P2P平臺還要承擔信貸員對貸款項目審核的費用。由于我國征信體系不完善,P2P平臺需要耗費很多精力、物力對貸款人進行背景調查。平臺普遍還需要派專人進行實地核實、處理貸款發放、催賬等工作。歐美等國大部分都有相對完善的個人信用機制,P2P平臺可以節省很多貸款審核的成本,例如英國的Zopa借助英國個人信用評分機制,就只需要幾十位員工完成網站的日常工作。
(3)擔保機制
借貸人的信用是貸款的最大風險。目前大部分國內P2P平臺都提供本金擔保的服務,許多P2P網站甚至承諾保息。很多投資者也確實是被保本保息的宣傳口號所吸引,將這視為一顆"安心丸"。根據網貸之家的調查顯示,87%的投資者只會選擇有墊付承諾的P2P平臺。P2P網貸公司擔負了擔保職能,像"貸幫"還會向投資者收取擔保費來保證本金的安全。這種擔保機制把壞賬風險全部轉移給P2P平臺,一旦發生大筆壞賬時,平臺很有可能無力償還投資者的本息而倒閉。由此可見,風險控制能力是P2P公司的運營核心。
除了加強風險控制外,許多P2P公司還設立了風險準備金,從每筆借款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費用(通常是1%--2%)放入風險準備金。發生壞賬時,公司利用風險準備金償還投資者損失,再向壞賬借貸人追債。一旦公司風險控制出現問題,或是風險準備金不夠,就會迫使P2P平臺不能正常運轉、出現逾期提現或是倒閉等問題。
原因二:監管不明,惡意詐騙
成立P2P行業缺少監管看似是零門檻,不法分子很容易利用這種模式騙取投資者資金。不法分子通常開辦P2P網站后,通過偽造信息騙取投資者的信任和資金后攜款而逃。許多投資者被高額利率吸引,被騙金額龐大,被騙資金很難追回造成自身巨大損失。投資人應該吸取之前的騙子平臺的教訓,謹慎投資,對年化收率超過20%的投資認真考慮。通常利用P2P網站進行惡意詐騙有以下幾種模式:
1.自融自用
"自融自用"是指P2P平臺負責人偽造投資項目,將投資資金挪為己用。很多"自融自用"的騙子平臺成立的目的就是為自己的母公司或負責人籌集資金,一旦母公司或負責人不能及時歸還本息,就會造成資金鏈斷裂,平臺就要面臨倒閉或負責人跑路的危險。2013年3月破產的"天力貸"就是"自融自用"的代表。平臺負責人劉明武通過"天力貸"為自己的湖北弘佳鑄造有限公司融資,并多次伙同員工偽造虛假信息,利用偽造的借款人從平臺籌集了5400萬元,直到弘佳鑄造無法償還借款資金導致"天力貸"資金鏈斷裂,宣告破產。
部分平臺負責人甚至直接將資金全部劃歸到個人賬戶,通過非法途徑將資金洗白后攜款而逃。"中寶投資"的負責人周輝就是通過偽造高利率的借款項目吸引投資者,將投資款項全部轉入個人銀行賬戶,再通過妻子的網店虛構交易,洗白這些非法所得。
2.形成資金池
P2P平臺在沒有借貸項目時,先向投資者籌集資金,讓投資款項流入平臺賬戶,然后再匹配項目,這就形成了資金池。一些平臺無法吸引到足夠的借款人,在監管不嚴的情況下就虛構借款信息,將投資者的資金挪作它用。區分P2P平臺是否使用資金池最簡單的方法是看資金支付給誰:在資金池模式中資金直接進入網貸平臺的賬戶,平臺可以隨意支配資金;而資金托管模式中,資金進入支付平臺而不是網貸平臺,網貸平臺無法使用資金。
P2P平臺最初的資金池模式是平臺先籌集投資人資金后尋找借款人發放借款,隨后演變出另外兩種模式:一是平臺將借款項目整合成投資理財包再匹配給投資者相應理財;二是采取債權轉讓模式,先將平臺資金借給借款人,投資者再購買平臺手中的債權。網貸平臺"冠群馳騁"采用的就是第二種模式。平臺CEO劉廣東先將閑置資金借給借款人,然后在平臺上將手中的債權出售給投資者,使投資者與借款人形成債權債務關系。這種債權轉讓模式中,平臺不再是簡單的信息中介,投資人的資金全部進入了劉廣東的私人賬戶。由于P2P平臺資金池問題頻繁發生,央行對此表態P2P網貸平臺應建立第三方資金托管機制,使P2P網站僅執行最基本的中介功能。
3.龐氏騙局
投資者對龐氏騙局這個詞也許并不熟悉,但對傳銷并不陌生,許多P2P平臺也是利用傳銷手段進行詐騙的。這類平臺普遍會通過高收益率的投資項目吸引投資者,再利用后來投資者的資金去償還之前投資者的本息,造成平臺高收益的假象。投資者在高收益的假象下逐漸放松警惕,投入更多資金,平臺負責人再抽資走人,使得投資者血本無歸。這類平臺會保持投資者的提現金額小于充值金額,當提現一直大于充值平臺就會用"秒標"等方式吸收資金填補舊債。
深圳的"錢海創投"就是使用龐氏騙局的典型代表。"錢海創投"負責人王義通過虛構借款項目瘋狂融資,通過借新貸還舊貸的方式維持運營,短期籌集了大量資金用于個人利益。從2013年7月成立到2014年4月短短10個月的時間里,"錢海創投"欺騙了數萬投資者,詐騙到超過8億元資金。
4.一次性詐騙
一些不法分子瞄準現在P2P行業缺少監管和行規,虛構借款人信息和歷史數據等,以高利率高回報為誘餌,通過虛假宣傳、秒標等形式,吸引投資者大量投資后將籌款席卷而逃。上線運營時間短更是成為一次性詐騙平臺的新特點,國內最快的跑路平臺"恒金貸"上線僅僅半天便失去聯系。這些網站一般都是假借P2P的名義,使用看似完善規范的網貸平臺,發布虛假招標信息,靠利率奇高的借貸項目吸引投資者。最早的純詐騙平臺"淘金貸"就是典型代表。"淘金貸"利用"秒標"等營銷手段吸引大量投資者,2012年6月3日正式上線。平臺上線第二天就有投資者對交易細節提出質疑,卻沒有引起其他投資者足夠的重視,僅僅3天的時間就籌集到了百萬元資金。8日時網站負責人跑路,平臺的托管資金全部被取走。隨著P2P的發展,非法詐騙日益囂張,投資者在對P2P行業不了解或沒有深入調查平臺背景時,很容易被高額收益所蒙蔽雙眼,最終落入不法分子的騙局。
不斷傳來的P2P平臺倒閉消息,讓投資者如同驚弓之鳥,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發生擠兌,這將嚴重的影響P2P行業健康的發展。由于國內的監管的空白,投資者的權利更是難以保障。但同時國內存在日益高漲的投資需求與P2P行業高利率的誘惑,仍有大量投資者前赴后繼在這一行業投資,小心翼翼的祈禱自己能拿到收益而不是平白受損。因此投資者更需要擦亮自己的慧眼,認真調查了解相關行業背景知識,識破那些沒有前途的網貸平臺!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點擊下方鏈接保存課件。
點擊下載金融科技大講堂課件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